•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实用范文 时间:2025-05-13 09:30:01 热度:411℃

    作者:眉眼如画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舟过安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舟过安仁》教学设计1  ...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舟过安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图画及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图画中两个小孩的聪慧、顽皮,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把古诗编成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板书:小练笔要求及《稚子弄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牧童》,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顾。(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过度:童年捕蝉的经历是那样的有趣,也勾起了老师对另一首描写儿童生活诗的回忆。(教师背诵:《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伟大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有关儿童生活的`诗作。是的,他就是这样一个童心不泯的诗人,他的诗以写田园生活为主,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陆游、范成大)。今天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做了一首诗,是什么情景呢?我们一起看图画。

      二、学习古诗

    1、看图,说图意。

    打开书,看到这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生自由汇报,教师梳理学生一两个关键问题,留在理解诗意时解决)

    2、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舟过安仁》,要求自由练习朗读——抽生读(2个)——男、女读——齐读(重点指导“篙”、“棹”的读音及“遮”的写法)

    3、学习古诗: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2、借助插图。3、发挥想象)

    (1)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a、理解诗题、词语、诗句。

    “舟”、“安仁”指什么、(谁的舟?)“一叶”、“篙”、“棹”、“怪生”什么意思?学生据诗句说——两个小孩坐在一艘船中,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和船浆,却坐在船的中央撑起了一把伞。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学生说不全不强求)

    b、演古诗,再现情境。

    过度:当时杨万里乘舟路过安仁时,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那叶小船上,你们同桌俩就是诗里的两个孩童,老师就是当年的杨万里,现在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境。要求:有对话、动作。

    ·角色转换:学生用表演来再现诗句的意思。

    (1)同桌扮演这首诗的那两个男孩,教师巡视。

    (2)选择表演到位的一对同桌到全班表演。

    ·师生配合表演。

    老师:我是诗人杨万里。(指上台表演的同学)你们就是那两个可爱的顽童,(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学生用动作配合表演):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老师:(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总也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晴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好两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学生评价表演的孩童:可爱、聪明)

    过度:如此有趣的一幕,诗人杨万里知道了原因后,为小孩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让我们带着对小孩的喜爱和聪慧的赞赏又一次走进诗里,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情感朗读:读出诗人对这种童年生活的向往。(齐读)

    过度:诗有诗的境界,诗有诗的情感,如果我们带上节奏读,那么会更有诗的味道。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自己读,一边给诗画上节奏再读。

    (生自由练习读,画出节奏。指名读,抽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节奏)

    4、背诵: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三、改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画里会有声音,也会有色彩,请同学们把这幅画画下来,不过不是用画笔,而是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看谁的故事写得更生动。

    要求:1、写上小孩的动作、语言,能恰当地用上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就更好了。如:笑嘻嘻、着急、目不转睛等。

    2、字数100字左右,限时5分钟。

    小小渔船江边靠,我和同伴上了船,

    ·拓展延伸

    杨万里是一位善长写田园诗的南宋诗人,今天老师还带了他的另外一首诗给你们,供大家欣赏朗读。(学生小声朗读——齐读)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 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磐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钲( )磐( )

    【脱晓冰】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铮】古代一种像锣的乐器。

    【玻璃】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不是现在的玻璃。

    大意:清晨,儿童将金盆里冻的冰凿下来,用带彩的丝线穿起当钲(古代乐器名)。敲得响声穿过树林,忽一声响把它敲碎了。

    下课!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结合相关资料、工具书,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感受小童天真活泼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故事。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教学难点:

    品读诗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背诵有关童年生活的古诗句

    2、课件(3个)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童趣

    1、 众所周知,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古诗是其中尤为耀眼的一朵奇葩。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中也一定积累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我来说上句,同学们来说下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歌声振林樾。

    师:意欲捕鸣蝉,

    生:忽然闭口立。

    师:草铺横野六七里,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归来饱饭黄昏后,

    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同学们对得真不错!吟诵了这些诗句,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生:……

    师: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

    生:儿童、童年、童趣……

    师:是啊!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多彩多姿的,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总是让人流连和称颂的。今天,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品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童趣”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23页。

    2、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

    师:解题

    (强调“过”的意思,过:经过,划过。)

    二、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注意2个生字篙(gāo)棹(zhào)的读音。

    3、棹的写法:不要把右边的“卓”写成了“桌”。

    4、指名读这首诗。

    5、出示课件:配乐读。

    6、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释插图自由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1、同桌合作诵读,发挥想象,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指名说一说你的理解?

    三、 品读课文,享受童趣

    创设情景:

    1、出示第二个课件。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是作者船行江面不经意间看见的,这一看让作者展开了思考……)

    你们就是画中的两个小孩,观察课件,说一说当时的情况。有对话、有动作、神态、心理、还有环境(天气……)

    2、假如我就是诗人杨万里,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聪明的孩子,试着表演一下他们的语言、动作及神态。

    3、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是作者所悟,这一思考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喜欢小孩子(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

    4、请学生表演(注重语言、神态、动作)

    四、拓展阅读,深化童趣,再读体会

    1、齐读全诗,背诵全诗。

    2、杨万里写童趣的诗还不少,我们用刚才学习诗歌的方法来自学下面的这首诗:

    课件出示: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磐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3、自由读诗,读出了什么?

    4、合作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

    5、指名说大意。

    五.改写短文,体验童趣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舟过安仁》,赏析了《稚子弄冰》,再次体验了古诗的独特魅力。现在我们来试着把《古诗舟过》安仁改成一篇小故事,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来写一写这童年趣事吧。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3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舟过安仁》(板题)齐读目标。解题:小船过安仁县。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2、师:我们先来听一遍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3、听录音。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 易错字:篙(gāo) 棹(zhào)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结合插图或查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回答得好。) 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测 师:刚才大家自学的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 1.生说,不足他人补充。 诗意: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船了划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大伞,原来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2、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 师: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里去吧。 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六、默写 大家背的可真好,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起来写吧! 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坐姿端正。(交给组长,交给老师) 默写古诗。 要求:坐姿端正,把字端正 生默写→组长检查→师抽查→订正 七、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两儿童————聪明、有智慧

    教学反思

    我先板书了全诗内容,然后边说边介绍了学习目标:音、读、意、背、说、画,当然学生明白每一个字用意,先解决读音:篙、棒、遮,加强读书,组词练习,然后分组分句理解各句含义,选派一代表上写含义,老师再引导理解各句真正含义,选派一代表上写含义,老师再引导理解各句真正含义,时间在飞逝,劲头在增加,背一背,指导朗读三、四遍,我说原句,大家说含义,最后学生评一评诗中小孩有什么特点,给诗画一幅简笔画。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舟过安仁》(板题)齐读目标。解题:小船过安仁县。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2、师:我们先来听一遍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3、听录音。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

    易错字:篙(gāo)棹(zhào)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结合插图或查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回答得好。)

    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测

    师:刚才大家自学的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

    1.生说,不足他人补充。

    诗意: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船了划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大伞,原来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2、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

    师: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里去吧。

    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六、默写

    大家背的可真好,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起来写吧!

    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坐姿端正。(交给组长,交给老师)

    默写古诗。

    要求:坐姿端正,把字端正

    生默写→组长检查→师抽查→订正

    七、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两儿童————聪明、有智慧

    教学反思:

    我先板书了全诗内容,然后边说边介绍了学习目标:音、读、意、背、说、画,当然学生明白每一个字用意,先解决读音:篙、棒、遮,加强读书,组词练习,然后分组分句理解各句含义,选派一代表上写含义,老师再引导理解各句真正含义,选派一代表上写含义,老师再引导理解各句真正含义,时间在飞逝,劲头在增加,背一背,指导朗读三、四遍,我说原句,大家说含义,最后学生评一评诗中小孩有什么特点,给诗画一幅简笔画。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古诗诵读”的学习重在读和诵,所以,本设计力求体现读和诵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和诵中走进意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诗。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闲来一瞥发现两小童撑伞使风行船,便作此诗。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3、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还记得杨万里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描写儿童的诗----《舟过安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解题。

    3、学生交流杨万里的有关知识。

    4、教师诵读全诗。

    二、初读感知,读顺读熟

    1、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多么有趣的诗句啊!你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读读它吧!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反复朗读,读出音律。

    (1)学生标出节奏,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2)同桌互读互评。

    (3)小组赛读。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学生回顾交流以往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自学结果。

    4、指名串讲诗句大意。

    四、感悟童心,走近诗人

    1、感悟童心:

    (1)读着全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两个小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天真、聪明可爱、有趣、顽皮……)

    (2)你能带着天真顽皮的语气读一读吗?

    指名读。

    全班读。

    (3)走近诗人的内心:

    诗人行船途中,偶见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诗人心生疑惑,便仔细观察,欲探个究竟,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若是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份雅兴呢?

    (预设:闲适的、愉快的、兴奋的……)

    从文中哪个词可体现这份愉快?

    师述:是啊,诗人此时应该是愉快而悠闲的,他才会有心关注两小童,两小童的天真、聪明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似乎让他也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可见,诗人同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五、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全诗,体会诗请画意,进而熟读成诵。

    六、课后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找来读一读。

    2、画一幅“两小童使风行船”图。

    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比较的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

    2.有感情诵读古诗词。

    3.通过想象,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将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的情韵。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板书“童年”,生齐读。)

    师:有人说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所有人都怀念着,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课件出示两首诗。)

    二、学习《牧童》

    (课件出示《牧童》。)

    师: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整首诗是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

    (生初读古诗,把握基调。)

    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读,纠正读音。讨论“铺”与“横”的读音。教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读音。)

    师:读了这么多遍,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说。)

    师:吕岩,字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后来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你们说,神仙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肯定是牧童有哪方面的东西吸引了他。再读诗歌,说说让神仙羡煞的究竟是什么。

    (指名说。体会诗人情感,随机点拨:“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吹笛的随意、笛声的稀少,但足以表现牧童随意、随性的情景。“不脱蓑衣卧月明”,由“不脱”体会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读好句子。)

    (齐读诗歌。)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牧童?

    生:悠闲自在。

    生:无拘无束。

    生:无忧无虑。

    …………

    师:这真是美好的童年。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次齐读。

    三、学习《舟过安仁》

    师:谁知道杨万里还写过哪些古诗?

    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宿新市徐公店》。

    师: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描写孩子的诗。同学们先读一读,并想想是什么吸引了诗人。(指读一二句。)

    师:读准“篙”与“棹”,说说图上哪个是“篙”,哪个是“棹”。(生说。)

    师:一船两小儿,普通渔民家,一撑篙,一划棹,本来也没有什么令人生疑的地方。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呢?(生说。)

    师:河水轻泛波,两岸苇草茂。清风拂面来,小儿童心俏。小伙伴撑着篙,划着棹,撑着撑着,划着划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生说。)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7

    一、读通

    1、理解题目的意思。

    2、学习生字。出示“篙”“棹”二字,猜猜它们的意思,然后出示图片进行理解,并指导书写。

    3、自由读。要求吐字清晰,声音饱满。

    4、指名读。教师随机指正,同桌互相检查。

    二、读懂

    1、方法。(看图、联系上下文、看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等)

    2、尝试。自己读古诗,说说没句诗的大意。

    3、检查。指明学生讲述当时发生的事情,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讲述。

    4、对读。老师将诗歌的大意,学生朗读对应的句子。

    三、读变

    这首古诗,还可以变一变:

    一叶渔船两童,收篙停棹船中。

    怪生无雨张伞,不是遮头使风。

    一船两小童,停棹坐船中。

    无雨都张伞,不遮头使风。

    两小童,坐船中。

    都张伞,是使风。

    两童,船中。

    张伞,使风。

    促成张力:猜猜看,还能变吗?

    一叶渔船两个小童,

    收篙停棹端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要张伞,

    不是遮头而是使风。

    四、体验

    1、话说当年,诗人杨万里划着小船路过安仁这个地方。万里晴空,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啊!忽然,看到一叶渔船,船上坐着两个孩子,撑着一把雨伞。诗人纳闷了?你们猜猜:他在想什么呢?

    你能读出诗人的疑惑不解吗?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2、正在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迎面吹来阵阵凉风,河边的芦苇迎风飘摇……噢,原来是这样啊,诗人恍然大悟。他明白了什么呢?

    你能读出诗人恍然大悟的感觉来吗?

    ——怪生无雨要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扬万里看到这一切,内心的兴奋,溢于言表啊!他为何这般兴奋啊?(为自己的发现,为小童的聪明、顽皮)于是,他心潮起伏,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古诗——《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要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五、积累

    1、背诵古诗。

    2、读一读《牧童》,看看诗中的牧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学反思】本诗的教学,我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那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然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反复吟诵古诗。一.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先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在将初步理解的.词语放到句子中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二.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根据课本提供的画面,说说全诗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看看他们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这样来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三.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要求朗读时紧密联系诗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来体验那种亲切感。四.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描写儿童的古诗词和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学习,对于诗中的重点词,学生能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得比较到位。而且能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短文。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100%的学生能通过反复地练读和师生互相评价的读,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90%的学生能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情境,感受到诗中儿童的可爱,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98%的学生能借助书上的注释和插图,结合课外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3、95%的学生能通过熟读和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感受到儿童的可爱之后,能体会出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学习重点:

    学生能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情境,感受到诗中儿童的可爱,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吕岩的《牧童》一诗,欣赏到了一幅牧童晚归的休憩图,谁能有感情地把这首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背诵情况,并在评价的同时,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就像一幅恬淡的山水画,让我们感受到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安然与恬静,更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儿童那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的趣味生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古代儿童趣味生活的小诗,题目是《舟过安仁》。

    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品味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通读顺读出音律。

    1、教师范读,学生初悟。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小组练读,熟读比赛。

    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同学们不仅要把古诗读熟,更要把每一个字词读准确。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4、指名朗读,生生评价。

    5、齐读古诗,读出音律。

    (二)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诗意。

    1、同学们,恭喜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仅读通读熟了古诗,而且读出了古诗的韵律,下面请你们再读一读这首诗,并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插图,看你有读懂了些什么?不懂的.可以画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理解的和不理解的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预设:

    (1)词语:怪生遮头使风

    (2)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感悟童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感悟童真童趣。

    1、同学们,波光粼粼的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什么如此吸引他?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2、指名描绘看到的画面。

    预设:学生首次描绘可能仅仅是把诗句的意思枯燥地讲给大家听,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语句说得更丰满一些。也可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并让学生互相评价。

    3、品读诗句,感悟童真童趣。

    (1)如此特别的两个孩子,杨万里看到他们时会有什么感受呢?

    (2)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看到这么可爱的孩子,你内心充满了什么之情?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这首诗。(喜爱)

    (二)再创情境,品读体会作者的不泯童心:

    1、同学们,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安仁的小河吧!收起桨儿,放下篙,撑开小伞船中放,渔舟小童笑声声,任尔小船水中荡。是啊,晴空之下,碧波之上,河中之景,孩童之举既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更吸引着他——杨万里。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小声读读诗句想想。

    预设: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

    2、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想象一下。

    3、疑窦顿解,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

    4、是啊!眼前此景不觉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眼前孩童不禁让人啧啧称赞!让我们再次齐读第3、4行,读出诗人此刻心中种.种感受吧!

    (三)了解诗人,升华童趣

    1、介绍诗人杨万里

    美好的童趣令我们深深陶醉。诗人杨万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和陆游、范成大三人是互相佩服的朋友。杨万里擅长七言绝句,不论农家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尤其难得的是,他喜欢描写儿童形象,所写的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2、再读古诗,找出诗中点化诗境的词语。预设:怪不得使

    3、再读古诗,读出恍然大悟的感受,读出对孩童聪明伶俐的赞美之情,并背诵。

    四、拓展延伸,享受童趣

    介绍诗人其他具有童趣的古诗。

    《稚子弄冰》 《桑茶坑道中》

    杨万里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晴明风日雨干时,

    采丝穿取当银钲。草满花堤水满溪。

    敲成玉磬穿林响,童子柳阴眠正着,

    忽作玻璃碎地声。一牛吃过柳阴西。

    五、读写延伸,延展童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描写童趣的小诗,为了让大家能继续品味它的芳华,请拿起我们手中的笔,把它变成一幅流动的画,一个美丽的小故事。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小学语文5年下《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5年下《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七夕 爱情 伤怀 励志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