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实用范文 时间:2025-08-18 04:39:01 热度:79℃

    作者:梦回江南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无瑕的翡翠,奇峰罗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根据本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特点的描写方式使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展现美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自读感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独特的美。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赏了闻名遐迩的桂林山水,那里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所以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桂林山水。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静、清、绿)

    二、合作探究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先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出示小组学习题目。

    (一)依据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

    1、找读把你认为优美的词或句子勾画下来。找出第三小节中心句勾画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山的特点?

    2、品读边读边体会这么写的好处。段中哪个词用的好?哪个句子写得好?用了什么修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想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4、赏读融情入景,读出感情

    (二)全班交流。

    山的特点。

    奇:抓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展示图片,展开联想,有的像体会“形态万千”“奇峰罗列”。

    秀:图片展示新生的竹笋,翠绿的屏障。

    险:出示图片体会“危峰兀立”

    桂林的山集这三个特点于一身,所以才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赏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体会写作方法和作用。

    (三)总结写法。

    作者正是因为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让我们欣赏到了桂林山水其美,你在文中还发现了什么美。仿照真静啊,静得说句子

    三、拓展阅读

    读《黄山云雾》指导写作,写一处景物。

    四、作业自助餐

    1、画一幅你心中的桂林山水图。

    2、美美的读课文。

    3、仿照课文写一处景物。

    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2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

    1.运用媒体素材、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入情入境地朗读去体会。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字词目标: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将媒体素材和课文有机结合,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培养想象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请有实地感受的同学具体谈一谈。

    2.选择部分精彩图片和一段视频素材播放给学生观看,再让学生说说感受。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体会作家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桂林山水,他主要赞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再想想人们为什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桂林山水图、指导学生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画面、谈感受(水平静、清澈、山姿态万千、远处云雾迷蒙、近处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2.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图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

    3.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字音读准,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质疑问难。

    4.检查自读效果。

    (l)重点纠正下列字音:

    (2)引导学生体会本课新词。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漓江水”。

    思考:漓江的水到底与别处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演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概括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带着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自读揣摩。

    ②指名读,并评点。

    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桂林山”。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概括桂林的山的特点)。

    3.小组交流,反馈。

    4.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疑。

    ①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体展示桂林的山,再对比泰山和香山。

    ③学生自己总结桂林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啊”的读法不同

    真奇“啊”读ya

    真秀“啊”读wa

    真险“啊”读na

    六、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的感受。

    3.读课文最后一段,你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此时,我们已被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所陶醉,带着对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3、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4、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2、“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3、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3、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板书:总起分述总结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导学第二节

    1、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

    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来学习课文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学习的方法、步骤。

    2、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⑵分层:三层

    ⑶修辞手法:引读

    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对这三个特点,作者用感觉或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并把它们组成一组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⑷描写角度:引读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色彩的角度写。

    ⑸引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

    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读好排比句,注意节奏,几个“像……”要一气呵成。

    个读,齐读。

    ⑹质疑,解疑

    ⑺小结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的?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3、背诵第二节,根据板书自背,互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课文背出来的。

    4、检查背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背诵并默写第二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3、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4、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

    2、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导学第三节

    1、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还要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课文的方法。

    2、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丽

    ⑵分层:二层

    ⑶写法:

    写法上与第2节相似,显示了结构上的对称。第一句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第二句用排比句具体地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

    色彩明丽——山色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

    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⑷有感情地朗读。

    ⑸交流学习方法: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⑹背诵第三节,交流背诵方法。

    三、略读第三段

    1、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3、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4、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1、指导课后练习二:

    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写具体,即“清得”怎么样。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写出“黑得怎么样”和“干净得怎么样”。如:“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见屋内的陈设”;“干净得看不见一张纸屑”等。

    2、完成其他练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总起:甲天下

    水 清

    桂林山水 分述:绿

    山 秀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并学会正确书写部分生字。

    2.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知道桂林是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品词析句,使学生入情临境地朗读、理解和品味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描写景物、写景抒情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一学期我们一起游览了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走进了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感受到了我们祖国山河的壮美。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桂林看一看。(课件出示:桂林山水风景图片)欣赏了桂林山水的景色,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同学们都觉得真美啊,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乘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美丽的桂林山水。(板书课题:桂林山水)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一)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动手画一画你喜欢的或觉得写的美的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叙述方法来写的?

    3、用自己的话概括自然段的段意,同桌或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4、指名读自学提示后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二)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下列词语,学生开火车读,及时正音。

    无暇 攀登 骆驼 泰山 屏障

    奇峰罗列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波澜壮阔 峰峦雄伟 怪石嶙峋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想读那句就读哪句,想读哪段就读哪段。教师及时鼓励学生。

    3、指名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抽生说说段意。(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总 分 总)

    三、学习课文,感受美景。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读了课文后,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把桂林山水的美概括出来?(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虽然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但毕竟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来看看漓江的水吧!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思考问题。

    3、抽生说说漓江的水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静 清 绿)

    指名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运用排比和形象的比喻等)

    4、课件出示:比较句子,说说那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好静啊!

    漓江的水很静啊!

    5、学生读句子,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引导读好“真”字。

    6、品读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到什么程度呢?课件出示带句子的图片。

    学生看图读句子,教师引导:你觉得这一句把漓江的水写的怎么样?写出它的静和美,你能用自己的读来展现这种感受吗?抽生读这句话。(教师多鼓励:你读得真好、你读得真美……)

    7、依次课件出示写“清”“绿”句子的图片进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与体会句子中理解“无暇的翡翠”的意思。

    8、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当你看到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也这么“美”的漓江水时,你坐在木船上,不由自主地停下手中的木桨,你想干点什么呢?

    课件出示:练一练,选喜欢的说一说。

    1、漓江的水真甜啊,甜的

    2、教室真安静啊,

    3、早晨的空气真清新啊,

    4、花朵真香啊,

    9、大家都知道这一段主要写漓江的水,作者为什么在开头还要写大海和西湖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课件出示:波澜壮阔的大海图片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漓江的水和大海的水、西湖的水不一样,从而更加突出漓江水的与众不同。

    10、同学们再来把这一自然段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先自读,再指名读。(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总结上段学习方法。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读文来游赏美丽的漓江水的?学生尝试总结,指名说说是怎样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教师再引导小结梳理。出示课件,指名读学习方法。

    (1)读句子,抓特点。

    (2)看美景,品句子。

    (3)展联想,话美景。

    2、按上述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要求: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桂林山的图片。你可以结合图片和课文中的描写,或独自思考或同桌或小组讨论。来学习和感受桂林山与众不同的美。

    3汇报自学情况。

    抽生说说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相机板书:奇 秀 险)

    出示带句子的图片,学生感受特点并有感情地读美句。谁想读都行,强调读出相应的感受来就行,及时鼓励肯定学生的朗读。

    面对这样的山,引导学生畅谈感受,用自己的话来赞美一下桂林的山。

    (四)学习第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四段课文的图片,学生齐读。

    2、 教师小结: 是啊,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真是美上加美啊,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真不愧是人们都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啊!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当代著名作家袁鹰也曾这样深情地赞美漓江的水──我们来一起深情地读读。(出示课件诗词《浓碧》)

    浓碧

    是谁将百里漓江,

    染成浓碧?

    是谁在晶莹的水底,

    铺下了片片芳草地,

    轻软又柔和?

    船行在绿玻璃上,

    人影倒在绿玻璃下。

    绿草在水底探起头来,

    像是向水面上问:

    你下来吗?

    学生先自己读,再指名读,后齐读。说一说感受。

    五、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总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让我们让再一次对桂林山水的美发出赞叹吧!(桂林山水甲天下。)

    2、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搜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读一读。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别出心裁的写景佳作。文章结构简短,语言简练,语气流畅,写景抒情一气呵成,表达上采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的方法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独特美丽。

    文章第一段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总起全文,用“乘”“荡漾”“观赏”抒写了我们一行人游览桂林山水的愉悦心情,开篇点题色彩明丽。

    第二段用“看见过......,玩赏过......,却从没见过......”一个转折复句通过对比自然而然地把桂林山水带进了淋漓酣畅的描写,接着用一组排比句描写了桂林的水的“静、清、绿”。这里的“静”其实是写漓江水的静静流淌。“清”是写漓江水干净清澈。“绿”是写漓江水的在山色的倒映下的深蓝明艳的色彩。这“清、静、绿”展示的是漓江水平缓流淌、干净清澈、色彩明丽的安静、自然、和谐的.情态。教学时一定要用心引导学生体会。

    第三段,和第二段的表达方法一样,先用“奇”“秀”“险”三个字总体表达了桂林的山的特色,接着用排比的方法分别描写了桂林的山独特美丽的方方面面:首先是桂林的山奇在“拔地而起”,一座一座的,互不粘连,像是从平地当中抽拉出来一样,然后是这里山都长成各种各样的形象,用“我们”的感觉来说就像“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接着是桂林的山的秀气,一片“翠绿”象“屏障”,“色彩明丽”象“新生的竹笋”,这是桂林的山的颜色;最后是桂林的山的情势,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不小心就要掉下来一样。

    第四段,综合描写。用山水画做比喻,从空中、山、水整体描写了桂林山水如书如画的美景。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学生带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桂林山水》是一篇()文章。

    2、从文中我们知道“我”在游览桂林山水之前,游览过()、()、

    ()、()。

    3、在“我们一行人”的感觉中,桂林山水是()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集体解答过程一问题。

    2、学生再读课文,自我感知并和同学交流桂林山水美在哪。

    3、认读生字,师生交流桂林山水的美丽。找出桂林山水美句。

    三、深读感受桂林山水美丽。

    1、朗读第一组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品味“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无暇的翡翠”

    品味一:“静”是什么意思,“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是说什么?

    品味二;“清”是说什么,如果删去“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你会感觉什么?(清的样子就看不见了,没有了具体的美感)

    品味三:漓江水为什么是绿色的?想象一下“无暇的翡翠”什么样子。

    品味四:这三个句子写得很有特色,说一说它们特色是什么。

    3、感情朗读,想象漓江水的美丽图景。(个人、小组、班集体)

    4、朗读品味第二组句子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1)自读品味:

    a、这组句子在写法上与第一组有什么相似之处?

    b、桂林的山美在哪?填下面的表格,然后想象一下。

    写形状(词语)

    总特点

    写颜色(词语)

    写情势(词语)

    (2)全班品读品味。

    (3)感情朗读。

    5、品读第三组句子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品味一:“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用“甲天下”形容桂林山水你认为贴切吗?

    品味二:在“我”的心目中大海和西湖各有什么特点?“观赏”“玩赏”这样的用词说明什么?把大海、西湖放进来与桂林山水一起写这是为什么?

    品味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子的的意思是什么,联系前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6、感情朗读全文。

    四、抄写词语,背诵课文,模仿第一第二组句子写一段话。

    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体会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留恋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学(5分钟左右)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处你印象最深的景色?

    (学生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

    (二)情景导入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陈淼先生的一篇观赏桂林山水的课文。(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人们观赏归来时都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桂林的山水,那句话呢?谁知道呀?(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2、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板书课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播放桂林山水录像片)

    (三)出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1——2遍,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试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课文的内容。

    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二、自学

    (一)预习生字的情况

    1、分形式读,指小组读——齐读——指到那个生字词就读那个

    2、学生在练字本上把生字词写一次,写时要注意那个字比较容易写错(容易错在哪),小组长检查同学写的情况,并及时纠正组员写错的或写得不好的。

    3、指导书写:瑕、攀、泰

    (二)检查读的情况

    1、指名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三、互学(不超10分钟)

    1、出示互学的要求,并合作完成。

    2、小组长逐一检查组员读生字词的情况,要每个组员过关。

    3、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将________、_________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漓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显示了漓江的独特之美。

    (2)第2自然段最后的一句照应了漓江“______”的特点。

    (3)“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用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具体写出了漓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句子。

    (二)、小组内互相交流

    五、测评

    1、智引精练,灵活拓展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汇报自主学习内容

    2、感受“水”美

    (1)播放多媒体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学生凭借感官从画面比较中感受漓江水的独特美。)

    (2)你能把漓江的水美美地读出来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

    (3)说一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漓江的水静、清、绿。)

    (4)句式练习

    A、天气真热啊,热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西湖的景色真美啊,美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反思

    通过朗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学:

    1、师:导入新课。(播放画面1桂林山水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你眼前的美景吗?多生展示。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生。师: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淼先生的作品《桂林山水》。师板书《桂林山水》,请生齐读。

    2、师:(播放画面2词语荟萃。)师: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开火车读词语,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生读,可随机正音。

    二、自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2、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三、互学

    1、谈话激发合作兴趣,组建合作小组学习。

    2、小组合作,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

    4、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浏览课文。师;字词读准确了,才能把课文读流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话,一语道出陈淼先生去桂林游玩的理由?预设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2、总结段意。(师播放画面3)师:请问,这个“甲”是什么意思?预设生:第一。师:显而易见,这句话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地位。师板书“甲天下”。师指名读文。

    3、师: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预设生:总起。师: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岂有不游之理?出发前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能否把“观赏”换个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预设生:欣赏。师:观赏仅限于看,我们可不能说我在观赏音乐,应该说……预设生:欣赏音乐。

    4、师:好,出发,我们现在就去欣赏桂林的山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读文。

    师:那么谁来做我们的导游,读读第2自然段?

    生读。

    师:指名。请你来说说,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生:漓江水的特点。

    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静、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2、对比—不同。

    师:(播放画面4并读文。)同学们,老师不大明白,我们是来赏游桂林的',为什么作者要提到大海和西湖?

    生。

    师:那么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点击超链接。)

    师:大海什么样?预设生:波澜壮阔;师:西湖什么样?

    预设生:水平如镜。

    师:那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静、清、绿。

    师:现在明白了吗?大海有大海的气势,西湖有西湖的妩媚,各具美感。作者就是想通过对比这三种景观的不同特色,来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点击画面,出现“对比”。)

    3、漓江水特点分析。

    师:(播放画面5。)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漓江水的静的?

    生读。

    师:静到如此地步,令你想到什么?

    生。

    师:请读一读关于描写漓江水清的句子。

    指生读。

    师:请问,清得你还能在水中看到什么?

    预设生:小鱼、浮萍。

    师:描写漓江水最后一个特点的句子谁来读?

    生读。

    师:你认为绿得还像什么?

    生。

    师:对于这句话的描写,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预设生:排比和比喻。

    师:读排比句应由弱到强,读出它递进的语势,谁再来展示读?

    生读。

    师:漓江水这么美,我们不由赞叹起来,应该怎么读?(变陈述为感叹)

    预设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面对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的水,你最想做什么?

    预设生:歌唱、洗脸等。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方式,自学第3自然段的内容。稍后请你汇报学习成果,可以组内同学互助,生自学,师巡视。

    2、自学展示。

    师:指名读,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师适时

    板书:桂林山奇、秀、险。

    3、桂林山特点分析。

    师:同学们在自学中硕果累累,值得表扬。(播放画面6)谁来读文?

    生读。

    师:这一段中,作者继续采用什么方法写桂林山的与众不同?

    预设生:对比。(师点击超链接)

    师:(指泰山画面)泰山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峰峦雄伟。

    师:(指香山画面)香山呢?

    预设生:红叶似火。

    师:那么相比之下,桂林山则是?

    预设生:奇、秀、险。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师:(播放画面7)想亲身体验桂林的山有多奇,有多秀,有多险吗?

    生:想。

    师:请看!(播放画面8)

    生齐读。

    好,我们先来见识一下桂林山的奇———(师点击超链接—老人山、巨象山和骆驼山。)除了这三座山峰作者没有再一一举例,而用两个词语表明桂林的山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是哪两个词?

    预设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我们再来欣赏桂林山的秀———(师点击超链接—屏障、竹笋。)像屏障的山峰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翠绿。

    师:竹笋呢?

    预设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师:明丽也就是?

    预设生:艳丽。

    师:我们最后来感受一下桂林山的险。(师点击超链接—危峰兀立。)危峰兀立什么样?

    生。

    师:怪石嶙峋呢?

    生。

    师:面对桂林山,我们无法不惊叹———

    预设师生齐: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注意“啊”的变音。)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融文入画,由画及诗。

    师:(播放画面9)风景美吗?

    生。

    由画及文,你想到课文中哪一段落的描写?

    生读文。

    师指导:你陶醉了吗?这么美的山水没令你陶醉吗?哪位自觉已经陶醉了,好,请你读!

    生再读。

    师:有山无水则失灵气,有水无山则少刚毅,山水相依,才相映成趣。思考,最后一小节作者除了山水还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生: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作者从空中到山间到江上,简单几笔勾勒出桂林山水图,请问:是图画吗?

    预设生:是连续不断的画卷。

    师:是啊,图画局限的,而从桂林市到阳朔县全程83公里,沿途处处皆景,恍若仙境。泛舟江上,作者诗兴大发,不由吟道———

    预设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板书:画中游。

    2、总结写作方法。

    师:(播放画面10)那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吗?

    生说。

    师:最后,文章以诗句收尾,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这与首句的“人们说”———

    预设生:遥相呼应。

    师:(播放画面11)纵观全文,同学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

    预设生: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而2、3自然段则分述桂林山和水,第4自然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

    师:这种写作方法就叫———

    预设生:总—分—总的写法。

    师:我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要尝试运用这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条理更加清楚。同时别忘了,还要学习作者细心观察,采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写法。

    五、测评

    (一)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桂林山水美吗?

    生答。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山河多壮丽!慨叹之余,我们不由赞叹陈淼先生的文笔更美!让我们伴着音乐,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尝试着背诵全文,好吗?

    生齐诵。

    (二)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赏读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2、收集桂林景观—两洞的资料。

    (三)板书设计:

    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2.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前调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展示,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提升学生的桂林山水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课件展示1)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美好的语赞美她,讴歌她。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我给大家读读: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在老师的描述中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著名的风景区了吗?(板书:桂林山水)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儿的独特景象。

    二、新授

    第一部分: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1.既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上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先请大家: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2011+214-1=2224年(4)说一说:桂林名称的由来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1)请学生来指图。(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云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城”的美称。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3)大家想象一下,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下的桂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人心醉呀!

    3.过渡: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第二部分: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1.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的。课前我们班同学已经分成了三大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学习。现在就要请三组同学分别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了。比一比,哪一组介绍的最好。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师总结: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组的介绍。现在我明白了“诸峰如笋拔地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的含义了。桂林的山真是神姿仙态,婀娜秀丽啊!(2)接着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师总结:同样也用掌声感谢第二组的介绍。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来体会它的含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师总结:我们也要感谢第三组的介绍。这奇幻多姿的岩洞被人们称为瑰丽无比的“艺术宫殿”,真是名符其实!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种神奇的景像都会叹为观止的!可以说桂林的奇洞美石为桂林山水锦上添花。

    3.刚才三组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真是分不出谁最好。通过你们的介绍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了“三绝”的绝妙之处。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山、水、洞都已如此美,如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段录像,整体地欣赏一下桂林美景。(看录像,课件展示2)桂林山水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三部分: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林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奇特的洞、美妙的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去初步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

    (1)请大家看书桂林仙境的奥秘这一部分的

    2、3自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桂林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x石灰岩:它是形成桂林山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 x含有二氧化碳水(教师板书)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学生提问,教师归纳为两个问题。 ①什么是石灰岩?

    ②石灰岩是怎么形成的?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四年级《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七夕 爱情 伤怀 励志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