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实用范文 时间:2025-06-02 11:57:01 热度:391℃

    作者:雪域冰心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四年...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

    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数。送别诗往往因其感情真挚、有感而发而令人难忘。世间可珍惜的东西很多,而在“珍惜”这一主题单元中,强调友情的真挚更是永远值得珍惜的,正逢其时。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友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即将升入初中的他们,可能也将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别离。《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时所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当时即被谱曲传唱,号为“阳关三叠”,后人更把“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名词。

    熟读成诵,因诵悟情,是本课的主要训练目的。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浥、故人”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味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具准备]

    1、让学生搜集古诗中的送别诗。

    2、多媒体课件:古曲《阳关三叠》、《诗意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熏陶,营造情境。

    课件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意图》。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和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我们在这样清新的春天,走进朝雨纷纷的渭城,去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三、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轻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自己的感受。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指名一个一个地读课文,互相进行点评。

    齐读课文。

    (课件出示,课件范读古诗)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就必须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句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古诗,由字到句再到篇地分析一下古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后,小组对不懂之处进行讨论。

    小组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解的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课文。

    师:再读这首古诗之后,你对诗或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吗?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5、精讲全诗,体悟诗情

    (1)师:诗的前两句是什么?(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齐读一遍,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呢?写这些景物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指名读这句诗)

    这些景物都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清新明朗)(再齐读本诗前两句)

    师:诗人笔下的景物,是有着盎然生机的春天的早晨。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季节。细雨似乎在为友人拂去满身的征尘,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此景描写,似乎与“送别”的气氛不谐调,然而,诗人心中已先装着一个“别”字,纵然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欣赏。(轮读大屏幕上诗的前两句,指名读本诗前两句。)

    (2)纵有良辰胜景相伴,却无奈相聚无长,别离在即,所以,诗人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他对朋友说:“(大屏幕出示诗的后两句,生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倾注在“一杯酒”中,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饮酒成了最好的感情交流方式,一斟一酌,虽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情却格外深重。一个“更”字把诗人频频举杯殷勤相让的情意生动地表现,再没人陪你喝酒了,诗句意味深长。一个“尽”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勾勒出一幅明朗、深切、感人的依依惜别的画面。(板书:惜别情深)那是故人一片真挚的心意!表现了作者对朋友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大屏幕出示地图,古诗后两句诗句,《阳关三叠》音乐响起,阳关安西荒凉图景出现,生表演读全诗后两句)

    生轮读、齐读本诗后两句。

    这是一杯怎样的`酒?你再读一遍这句诗。

    西出阳关之后,仅仅是“故人无”了吗?还从此没有了哪些?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6、师出示诗歌图解:

    (王维的诗歌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其实也就是一部优美的情景短剧。课件出示如下内容,课件出示一段离愁别恨音乐)

    剧目:《送元二使安西》

    地点:渭城

    场景:朝雨、浥轻尘

    美工:客舍(青青)、柳色(新)

    台词: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元二:……

    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

    7、生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主要练读诗的后两句,体味情感)

    8、再读课文,深化认识。

    师:好,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本诗,看看诗人是怎样用非常精短的语言,就描绘出了如此深厚的情感的。(课件出示全诗诗句)

    (小组读,轮读……)课件出现《阳关三叠》词曲合唱,学生轻轻唱诵、跟读。

    四、对比探究,拓展研究读。

    师:同学们演得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有真情在啊!(大屏幕出示赞《阳关三叠》的诗:阳关三叠唱不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也只有珍惜友情,珍视人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值得我们珍藏的旷世名篇。

    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大屏幕出示《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二诗,齐读两诗)

    生谈感受,分析异同。

    学生分析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之处。(板书:景、情;别董大,凄清悲苦,豪情满怀。)

    生再比较着读两诗。

    五、诗句积累,交流品味。

    师: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多少灿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主题就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大屏幕出示送别诗名句集锦)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分享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学以致用,也用送别诗中的诗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的感情。

    学生欣赏自己积累的送别诗,也可谈自己的感悟

    六、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作诗,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要珍惜每份真挚情感。(若时间许可,可由学生说一说对朋友的祝福与送别,或者自己创作的送别诗。)

    七、作业设计,升华深化。

    (大屏幕出示:)

    作业超市:

    1、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搜集更多的送别诗名句,体会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3、六年小学生活,同学们很快就要进入初中学习,离开了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可能也会步入不同的中学,请给你最喜欢的老师、同学,也写一首送别诗吧!

    八、板书设计,比较研究。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景清新明朗凄清悲苦

    情惜别情深豪情满怀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 ? 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

    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

    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书:王维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谁了解王维?谁还有补充的?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

    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三、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 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

    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

    元二,渭城的风景多么美啊!亲爱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观赏美景啊,可你却要远行千里,不知何时才能相聚,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却又无可奈何,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

    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

    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

    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五、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别

    柳 故人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 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是喜欢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 指名读题。

    刚才两位同学读了课题,你认为谁的读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生:因为元二是一个人。

    师:元二就是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明白了吗?

    谁再来读题?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 师: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

    2、介绍时代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题?

    3、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 生:王维 师:谁了解王维?

    4、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

    3、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课题。生读题:送元二使安西 师: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指名汇报。

    5、指导朗读。

    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

    (清新 生机勃勃 清爽 明丽 欣欣向荣) 师:这就是景语。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6、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渭城的景色美吗?这么美的景色正适合王维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维无心流连这良辰美景,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别”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王维的离别情怀吗?

    8、生齐读一二句。

    9、教师引导并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

    10、 配乐朗读一二句。

    (二)体会送别情。

    1、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诗中有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了王维浓烈的离别情了吗?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图。

    这里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那儿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和我们大不一样,说话也听不懂。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

    (3)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见,玉门关外是何等的荒凉啊!而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

    (4)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5)唐朝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6)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评议,指导朗读。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对好友的深深的祝福,来,端起酒杯对元二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融入了你对好友的关心、牵挂。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溢满了你的难分难舍之情。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的痛苦、无奈、忧愁。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盛满了你对元二前途、命运的担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生:喝下了。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9、指名朗读。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痛苦、悲伤、难分难舍、祝福、牵挂、关心、友谊、难以下咽)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师:朋友,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怎不让人伤感呢?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你这一去,路途遥远,千山万水,千难万险都等着你去经历,你要保重啊。来,我们再饮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我真舍不得你啊,出了阳关,谁陪你喝酒,谁陪你聊天?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让我们就此分手吧。祝你马到成功,早日凯旋而归。来,再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病逝了,在这期间,王维和元二是否重逢过,我们不得而知。现在,你理解了王维的依依不舍了吗?

    六、欣赏《阳关三叠》。

    师:千杯送别的酒,万句祝福的话。此时此刻已难以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之情。听,是谁唱起了这忧伤低沉的曲子。

    1、 播放《阳关三叠》曲。

    师:这是后人根据这首诗谱成的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

    2、在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再次诵读全诗。

    听,这熟悉的曲子再次响起,让我们再次诵读,读出你的感受。

    七、比较送别佳句,体会不同风格。

    1、谈话: 送别诗的千古名句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一起来看王勃和高适这两位诗人的诗句。

    2、出示送别名句,引导比较,体会作者感情的细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读读这两位诗人的诗句,再和王维的两句诗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别样的感受?

    3、指名谈感受。

    师:王维的两句诗道出了我们常人的感情,所以被推为送别诗之首。

    4、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别好友元二,真情流露,创作了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于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口中传送着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诵读全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古诗,诵读经典《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若干年后,当你和好友分别时,你会想起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背诵全诗。

    八、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除了友情,还有亲情、师生情等,也许,你也有一些话想对亲人或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分别很久的朋友,课后,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好好珍惜这份真情吧。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七夕 爱情 伤怀 励志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