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四年级《爬山虎脚》教学设计

    实用范文 时间:2025-06-01 22:45:01 热度:151℃

    作者:青苔石径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四年级《爬山虎脚》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爬山虎...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四年级《爬山虎脚》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爬山虎脚》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爬山虎脚》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知识链接: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爬山虎:也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预习任务 :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

    2、仔细阅读课文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以及它的叶子的形态。

    3、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读了课文,我还有疑问,我在课文中标注。(5、6 号同学可不做)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我给大家谈谈我对叶圣陶的了解。 2、我还知道爬山虎的知识。

    3、我学会了以下生字、新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会理解的词语:均匀 叶柄 休想 一顺儿

    二、研读重点、体会方法。

    1、我知道课文( )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品读爬山虎叶子的美。(结合爬山虎实物,抓住重点语句体会 ,可以谈感受、画画等形式。)

    3、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交流观察所得。

    4、多种形式朗读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段落,再次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学后反思,我来闯关:

    1、本文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累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优美句子。

    a.

    b.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小组内同学轮流朗读 3、4、5 自然段,读一读。试着说一说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

    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

    3、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2、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

    3、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4、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可以口答、表演、画画……

    我来闯关:

    请你为爬山虎的脚画一张简笔画,并展开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领可大了!

    知识延伸:我课余时间在家里要种大蒜,生豆芽,随时的观察,记录它们生长变化过程,并写出观察日记。

    6 《爬山虎的脚》习题

    一、听写词语。

    二、多音字组词

    空 ______(

    ) 铺______ ( ) 曲______( ) 蔓______( )

    ______(

    ) ______ ( ) ______( ) ______( )

    三、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 (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波纹,好看得很。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睡姿百态

    动物休息或睡觉的姿势,千姿百态。

    江河湖海里的鱼儿要睡觉。金鱼缸里的金鱼,无论在游动或者静止的时候,总是睁大着眼睛,好像它们从来不睡觉似的。其实,鱼因为大多数没有眼睑,没法闭上眼睛睡觉。

    蛇有透明而连续的眼睑,是睁着眼睡觉的。乌龟也要睡觉,当它匍匐不动时,也就进入了梦乡。

    蝙蝠的睡眠很怪:后肢勾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面睡觉。这种睡法比躺着睡更好,一遇敌害来侵犯,就能迅速地鼓翼起飞,又快又安全。

    猩猩的睡态同人相似。野生的猩猩平时在树枝搭成的窝上睡,动物园的猩猩靠墙睡,头下垂到靠近膝盖,狒狒喜欢把树木当作椅子坐在那里睡,猴子睡不香甜,一有声响立即醒来。

    动物睡觉也是一种休息,可以使全身的肌肉松弛下来,呼吸,循环,消化和排泄等器官的工作节奏变慢,使疲劳渐渐消除。

    1、睡眠对动物有什么作用?用“_______”画出。

    2、用“~~~~~~~”在文中画出描写动物睡觉的句子。

    五、积累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优美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爬山虎脚》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

    对课文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学习作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爬山虎的脚》一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四、教学过程

    (一)进入课文,引导质疑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植物为什么会有脚。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2.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走进文本、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很美。

    读: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教师追问: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预设: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教师追问: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2)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预设: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教师引导: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看着为大家读出这种美来?

    (3)教师总结:多么新鲜的叶子啊,多么茂密的叶子啊,多么美丽的叶子啊。作者通过对爬山虎叶子样子和颜色的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你不注意看,能看清楚叶子下面的脚吗?这些都说明作者在认真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对爬山虎叶子样子和颜色的描写,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感受景物的美。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美好的描写背后,都需要认真观察作为基础。

    2.细读课文,探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1)教师引导:作者还认真看出了什么?自己读读3~5自然段,将作者认真观察到的内容用横线画在书上。

    预设:

    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师引导:这是写爬山虎脚长的位置。

    预设:

    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

    师引导:这是写脚的样子。样子像──蜗牛的触角。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把脚比作触角。)

    预设:

    颜色跟刚长出来的嫩叶差不多,也是嫩红的。

    师引导:这是爬山虎脚的颜色。好,把作者注意的这些综合一下,你认识爬山虎的脚了吗?在纸上画出你认识到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师引导: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完整生动地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要把观察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介绍,还可以运用一些表达方法及恰当的语言写出来,就会更加生动。

    (2)教学过渡:既然爬山虎是利用脚来往上爬的,那么作者有没有注意它的脚是怎么爬的呢?请用笔在文中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预设:

    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爬。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师引导:和同桌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师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爬──同学接读课文。

    过渡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这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师引导: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不能换位置,是按顺序写的。)

    师小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

    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师引导:从刚才的学习当中,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知道(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2)作者观察细致;(3)不是一次观察,而是长期观察。

    师小结:观察不但要用心,还得细心和有耐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样处处留心观察。

    【设计意图】本部分的设计力图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一是让学生关注到作者是抓住动词描写具体的;二是体会出作者是在长期的认真观察后,才能写出这样生动,具体的文章。

    (三)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美吗?老师想请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能把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写得这么有魅力呢?

    预设:观察仔细。抓住了爬山虎的特点进行了细心观察,观察了很长时间。

    师引导:是呀,只要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你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老师想邀请同学们来参加快乐尝试活动,大家愿意吗?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一下图片中的事物,也可以说说你喜欢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吗?

    预设:我喜欢柳树的枝条,微风一吹,她随风摇曳,像一位美丽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预设:我喜欢仙人掌,虽然它的外表长满了尖刺,却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

    预设:我喜欢含羞草,它是一种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它的叶子就会左右合并,过一会儿又会散开。

    预设:我喜欢月亮姐姐的脸,她的脸是多变的,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的,有时候只露出小半边脸。

    (四)布置作业

    1.回家后把爬山虎是如何生长的介绍给你的家人或小伙伴。

    2.回家后去仔细观察一下你周围的植物,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惊喜发现,然后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下星期的语文习作课进行交流。

    3.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四年级《爬山虎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

    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

    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

    (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3~5句)

    2、指读这三句话,思考:

    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

    3、交流:

    位置:

    ⑴看实物。

    ⑵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

    ⑶多媒体显示。

    样子:

    ⑴看课件。

    ⑵是什么样子的?

    (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⑶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

    (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投影显示)

    颜色:

    嫩红色。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顺序说说看。)

    6、同桌独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指读)

    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的,那么爬山虎又是如何靠着它的脚往上爬的呢?

    (板书:爬墙)

    1、默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第一、二句)

    2、指读第1、2句,其余同学圈出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几个动作的词。

    (板书:触、巴、拉、贴)

    3、看爬山虎往上爬的动画:

    师讲解。(为什么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更紧了。

    原来爬山虎是这样爬的,一起有感情地读1、2句话。

    4、自己练说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的过程。

    (指名说。)

    (齐说。)

    5、如果仔细看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呢?(蛟龙的爪子)为什么?(看实物,颜色、有力、脚在墙上的样子)

    6、课件演示。

    7、填空。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过渡:第四自然段通过一些恰当的动词和丰富的联想,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那么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1、指读,思考:

    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变化。)

    (板书:变化萎了牢固)

    2、分读:

    想想这两种情况下爬山虎的脚有哪两种不同的变化?

    3、怎样相当牢固?

    (齐读)

    4、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可以说明什么?

    说明墙对爬山虎的作用多么重要,同时也照应了开头,回答爬山虎顺着墙往上爬的原因。

    5、齐读。

    五、总结全文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学生交流,后齐读。

    2、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

    (最能说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习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段。

    3、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叶圣陶爷爷无论写叶子,还是写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六、课后练习

    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围绕这种植物的某一特点,选取几个方面内容写一个片段,把这个特点写清楚。

    四年级《爬山虎脚》教学设计4

    设计意图: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课前我布置了观察任务: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爬山虎叶和脚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3、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均匀、漾起、嫩茎、空隙、痕迹、拂过、休想、叶柄”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的。

    三、教学难点:

    第4自然段爬山虎是如何爬行的,以及作者是如何运用精当的语言把它描写清楚的。

    四、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

    下面我们一边看屏幕上的画面,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边看画面,边背课文)

    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但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那同学们能不能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请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三——五段,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三——五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二)直奔重点段,精读课文

    1、同学们能一边读书一边写写画画,这是很好的读书习惯。读了三——五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认真读就一定能解决。先在小组内把刚才你读书的结果交流一下,等会儿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向大家汇报学习情况,可以画一画、做一做、背一背、写一写……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这几段?(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三——五自然段)

    3、分组汇报学习结果。

    相信同学们通过共同学习都有收获。我们各小组分别利用画、背、做、写等方法学习了写爬山虎的脚的几段,下面我们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好,汇报得妙。现在我们就开始汇报吧。

    各小组推荐代表上来汇报。

    汇报第3自然段(可以用画的形式汇报):

    ①读了第3自然段,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小组成员相互补充)

    ②出示句子投影: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③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④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⑤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⑥谁能概括地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⑦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汇报第4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的文字。

    ②听老师范读,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③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④用“▲”划出写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语:触--→巴--→拉--→贴

    ⑤齐读

    ⑥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⑦指导朗读

    ⑧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⑨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⑩谁能说出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汇报第5自然段:

    ①请生朗读。

    ②说说从这段读懂了些什么?

    ③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三)总结后三段,学习写作方法

    1、学了3——5自然段,你能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它的特点的吗?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作者特别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而且观察认真细致,才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写得这么详细具体,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2、同学们,学完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能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自由谈体会))

    (四)质疑

    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课外作业(课件出示)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孩子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四年级《爬山虎脚》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隙”等13个生字。

    2.能找出课文中写的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定标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出示课题,和学生一起板书课题)

    2.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的意思,这个题目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3.老师把这个字写得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

    二、模块探究

    模块一:检查预习初步分享

    1.我会读:重点讲解多音字“曲”。

    2.我会写:教师指导书写生字“虎”,书写提示:撇要伸展,横折弯钩要超出上部;“隙”,书写提示:左短右长,左边的第一笔横折弯钩要写的窄一些,右半部分的第一笔是竖,日要扁一点。

    模块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内容?其中主要写的是哪个?

    2.学生思考后回答。

    模块三: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1.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的特别仔细?

    2.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展示。

    3.教师精讲:

    a: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图片展示: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这说明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观察)

    b: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爬山虎的图片,请你试着在心里描述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作者的描述,说说你觉得作者描述的怎么样?“准确生动”,说明作者的经过了怎样的观察?——细致观察)

    C: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同学们,读了这一段,请试着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吧,……接下来我们跟真实照片对比一下,你们都画的很逼真,这说明作者给我们描述的十分准确,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呢?——细致观察)

    d:那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呢?

    ①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

    ②谁能找出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键词语?

    ③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不能,因为爬山虎不像动物一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长出更多新的脚,作者用“触”“变”“巴”“拉”“贴”等一系列动词,通过脚触着墙时的一些变化,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需要经过怎样的观察,才能发现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

    正是因为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才把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了出来,那么除了这样,我们还可以借助哪些方法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总结方法吧。

    模块四: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

    课文回放: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女生读,男生读,思考红色字体的词语有什么特殊作用?——都是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在这句话中,细心的你肯定发现了一个优美的句子,是哪一句呢?……非常好,这是个比喻句。另外,大家觉得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介绍的具体吗?……着得益于作者的用词准确,看来使用恰当的修辞方法、用词准确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生动的表达。)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不仅如此,作者在细致观察爬山虎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所以才能发现爬山虎爬墙过程中一些细微之处,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所以,同学们,你们看,利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

    三、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的观察视角,学会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并且总结了如何把文章准确生动表达出来,那么,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对自己养的蒜苗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发现蒜苗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可以回顾三年级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方法),运用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试着写一写观察日记吧。

    四年级《爬山虎脚》教学设计6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准备: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爬山虎实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二、回忆旧知识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三、对课题质疑,提出目标

    从课题上看,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什么?还会写什么?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爬山虎的脚有那些特点?四、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理出重点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交流反馈: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五、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话题: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自渎第三自然段2、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交流反馈:为什么这样画?3、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4、实物对照,朗读。交流话题:怎么爬的1、自读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2、觉得有趣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交流话题: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五、总结评估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引发期待,布置作业

    1爬山虎的脚让我们大开眼界,爬山虎的叶子也与众不同哦,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我们下堂课在交流吧!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课后评析: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反思我这堂课,有效体现在:1、围绕重点目标,展开教学,课一开始,就告知学习任务,紧紧抓住脚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中研读,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重要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2、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全体参与性。利用实物,有选择地运用教学软件来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我认为这些运用没有搞花架子,很有效。

    四年级《爬山虎脚》教学设计7

    课程标准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背诵3、4自然段。

    评价任务

    任务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任务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五)作业布置: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四年级《爬山虎脚》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句子,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2、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爬山虎具体的、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有关爬山虎的资料、图片和作者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的是什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怎么爬?爬山虎是怎样的?)

    2、介绍资料:(一边展示图片,一边介绍)爬山虎,也称为“巴山虎”、“地锦”、“常青藤”,是葡萄科植物。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叶圣陶爷爷一起细心观察“爬山虎”。

    4、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自由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投影生字词,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重点指导:

    多音字:

    铺、重、着

    叠:下面是“且”

    4、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理解。

    引人注意: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与比例相同,大小粗细,时间的间隔相等。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叶柄:叶片与茎的联系部分。

    触角:指某些有爪动物、节足动物或是软体动物等生长于头部的一种感觉器官。

    痕迹:指事物经过后,可觉察的形影或印迹。

    三、理清课文脉络

    1、熟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爬山虎的脚的?作者观察了什么?

    2、汇报交流:

    学生甲:3-5段写爬山虎的脚

    学生乙:第三自然段写爬山虎的样子、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3、再次读课文,思考其他段落写了什么?

    4、梳理课文脉络

    (1)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1)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2)爬山虎的'叶子

    (3—5)爬山虎的脚

    四、熟读课文,感悟爬山虎的叶子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思考:作者观察了爬山虎的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

    2、学生汇报:

    学生甲: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是墙,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3、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作者观察到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划出关键词句。

    4、学生汇报:

    学生甲: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是嫩红的,长大后就变成嫩绿。

    学生乙: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顺儿朝下”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在墙上铺的很均匀、不重叠是怎样一幅画面?

    五、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尝试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观察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

    2、我们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

    二、熟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一)齐读三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么爬的?划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二)小组讨论交流: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长在茎上,是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品味这句话,抓住细丝和比喻手法引导学生想象爬山虎的样子。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颜色是嫩红)

    4、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5、齐读第三自然段,展示图片,加深理解。

    (三)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1、学生汇报:

    学生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巴住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2、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配合示意图,体会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触:碰着

    巴住:紧紧靠近

    紧贴:紧紧贴着

    3、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背诵这一段。

    4、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会怎样?触着墙又会怎样?

    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没触着墙:萎了触着墙:逐渐变成灰色

    四、总结全文,学会观察

    1、课文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吗,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想一想: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天两天就能写出这篇课文吗?你觉得叶圣陶爷爷观察得怎样?

    2、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爷爷细心、连续地观察,并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观察的发现写下来。

    3、再读全文,好好品味叶圣陶先生怎样把观察到的写具体。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地方:墙(没触:萎了触着:变成灰色)

    叶子: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叶子的尖)

    爬山虎的脚:茎上、细丝、触、巴住、拉、紧贴

    四年级《爬山虎脚》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七夕 爱情 伤怀 励志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