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实用范文 时间:2025-05-12 18:00:01 热度:44℃

    作者:诗酒琴音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例1、例2,第7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地数出11~20个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交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

    2、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铅笔,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是什么?(铅笔)

    请你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支铅笔?(学生猜想)

    同学们猜的都不一样,想要知道到底有多少支铅笔怎么办?(数一数)

    师生共同数一数铅笔的支数,得到答案12支。

    二、 动手操作,经历探究过程

    1、摆一摆:

    用数一数的方法同学们知道老师带来了12支铅笔,可是每次都这样数多麻烦呀!怎样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12支铅笔呢!请同学们数出12根小棒代替铅笔在桌子上摆一摆。

    (学生实践活动)

    2、说一说:

    学生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大屏幕逐一出示各种情况)

    你觉得哪种摆法最好,一眼就能看出是12呢?为什么呢?

    3、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1)在数学中,1根小棒就是1个一,2根小棒就是2个一……10根小棒就是10个一。

    (2)为了便于一眼就看出是10根小棒,在数学中就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小棒有几根呀?(10根)所以在数学上给它一个名字叫十。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

    (3)10个一是几根,1个十是几根,所以10个一是1个十。(板书: 10个一 是1个十 )

    (4)在数学上只要是10根小棒就把它们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这样更容易看。

    (让学生把10根小棒用皮筋捆起来表示1个十)

    4、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1)引导学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摆出12,并说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

    (2)出示数字11,12,13,14,15,16,17,18,19,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这个数字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出示19根小棒

    设疑:1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多少呢?你发现了什么?

    (这时又满了一个十,只要是1个十就要捆成一捆。)

    现在有几个十了呢?(2个十是20)(板书: 2个十是20 )

    5、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10个物体在一起的情况呢?(一盒铅笔,一板药片,一包湿巾,一盒巧克力,一套书等)

    出示课本第77页第7题,指导学生完成。

    6、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数字朋友呢?(出示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三、 认识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1,读一读:

    从直尺上读一读各数。你发现了什么?

    2、数一数:

    从7数到13;从9数到20;从19数到10;从15数到8

    3、找一找:

    比12多1的数是几?10和12的中间是几?与18相邻的数是几?

    15在那两个数的中间?

    四、实际应用:

    1、 数一数,画一画:P76 , 1

    师生共同边数边画,感受先找到10,再接着数比较容易数清楚。

    2、 数一数:P76 , 3、4

    启发学生2个2个的数,5个5个的数,初步建立起数感。

    四、 总结收获:

    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到过11~20各数呢?

    五、 作业布置:

    在回家的路上,家里,电视里找一找哪里有我们今天认识的11~20各数,并把它们的组成说给爸爸妈 妈听。

    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课本74页例1、例2及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2.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11~20各数及读法.

    教学难点

    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橡皮筋。

    师准备:10根小磁棒

    学生准备:20~~25根小棒(散放在盒子里),2根橡皮筋。

    一.新课导入

    (一)师:之前我们认识了0到10的数,今天我们接着认识一些新的数(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会认这些字吗?齐声读一遍。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显)师:看看屏幕上堆放的小棒,猜猜有多少根?(生猜,老师提示多了还是少了,直到猜到为止。)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摆小棒,感知十

    师:现在请同学们摆出11根小棒,谁愿意上来摆?(找一学生摆,其余学生自摆,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创设“猜出后摆小棒”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这节课的第一次操作活动,“哪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当他们将“10个放在一起”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计数单位“十”的建构:10个一就是1个十。同时对11的组成有了初步的印象。紧接着我又安排了第二步。

    师:你们和xx摆的一样吗?再找一名学生说一说,有三个同学也和你们一样有不同的摆放,他们还发生了争论,我们去看一看。

    (课显三种摆法)师:到底谁的摆法能让我们一眼看出有多少根,为什么这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呢?(生:10根小棒放一起,另1根小棒单独放,这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根小棒)师:大家听明白吗?

    师:是的,10根小棒放在一起的数数方法是比较方便。

    师:同学们能用这种方法再摆一摆你们的小棒(摆好后坐端正看黑板)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的第二次操作,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亲自体验“10个一就是1个十”,还知道了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学生就完成了对11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部分的教学,探究其余各数。

    2.读一读捆一捆

    (师贴小棒)师:1根小棒是1个一,2根小棒是2个一。一起来数3根呢?·····直到10根,那10根小棒就是10个一(板书10个一)。再看老师手,2个一是——210个一是——10

    (课显10根小棒)看屏幕,数一数这是几根小棒,(生:10根)够10根就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这一捆就代表1个十,(课显板书:1个十)

    师:10个一是10一个十也是10所以说10个一就是1个十(课显板书:齐声读一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动手捆一捆,在动手前先要数出10根小棒,再用皮筋捆在一起。(师巡视,帮不会的)师:困好了吗?捆好后放在桌子上。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在包装时候也是数量是10为一个包装的(课显包装)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在包装时候也是数量是10为一个包装的,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认识11,学习数的组成

    师:我们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数的时候还要不要把它拆开来重新数

    (课显)师:这一捆就有几根?(生:10根)是几个十?(又出现1根)1根小棒是一个一,一共几根小棒?(11根板书)请问同学们:1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也可以说(板书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4、认识15

    (1)、下面我们做一次那小棒的比赛,比一比谁拿的快,拿出来后摆在桌子上,看清楚拿多少根。(板书15)

    (2)你能像刚才说11那样说一说15的组成吗?生汇报,师板书15里面有1个十和5个一。

    5、认识20

    (1)再添一根小棒是多少?16再添一根呢?······一直到20根看看你们摆的和屏幕上一样吗?

    (2)师:20根小棒用哪个数表示?(生说师板书20),观察摆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20里面由2个十)师:这是1个十,还有一个十在哪里?把它们也捆起来。师:2个十合起来是20(板书20里面有2个十)。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的第三次操作,通过全体学生的自主探究,摆出了15,一直到19,它们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完成各数的认识。当摆到19时,让学生再添1根就是20根,将单独的10个1根动手捆成一捆,2捆就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在“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了它们的组成,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6、认识数序

    师:我们今天的课题是11~~20各数的认识,11~~20中除了11、15、20还有哪些数?(12、13·····19)这些数字宝宝可真淘气,你能给他们按顺序排好队吗?

    根据你们排的顺序来完成这个尺子图(课显)

    尺子图填空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的听力和观察力,就尺子图随机提问。

    7、生活中找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数很常见,你们在哪里见过它们?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数鸭子)

    同学们表现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们,听一首歌曲来放松下(播放儿歌)播放的“数不清到底多少鸭”师:同学们,他们数不清有多少鸭,你们能数清吗?生:12只。师:你们都数的是12只吗?师:如果我想一眼看出是12只,谁能出个好主意?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以“十”为单位圈一圈,为后面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数学方法铺垫。

    2、数小棒

    3、数小正方体。

    4、数珠子。

    本节课课后作业: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11~~20各数!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贴10根磁棒)

    10个一是1个十。

    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15里面有1个十和5个一。

    2个十是20。

    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猜一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彩旗)谁来猜猜大约有多少个呢?每人心里猜一个数。到底谁猜对了?怎么办呢?(让我们数一数)

    2.数一数:数到10后面的数字时,咦,我们没学过呀,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1--20的认识。(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

    1、看课本73页主题图,让学生分类,并分组数出4种物体的数量。

    2、让学生用小棒摆出水果的数量,并任意分成两部分。(学生有的.分成2和9,有的分成3和8,还有4和7,5和6,10和1。)

    3、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哪种分法可以很快看出是11根。

    生:10和1

    师:可是分好了还是得一个一个数啊?还有更直观地方法吗?

    生:把左边的10根捆起来。(表扬)

    5、课件演示: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

    6、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

    (二)学习11的组成。

    1、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和旁边的1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1根小棒了。谁来说说几捆和几根合起来是11根?

    板书: 11

    10 1

    1个十1个一

    (三)自己动手摆正方体和小球的数量。(15,18)

    1、找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板书同11)

    2、演板同学带着其他学生一起说说15和18的组成。

    3、观察11,15,18的组成,找出有什么规律?

    (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四)摆一摆,说一说。

    1、师摆数字,学生说。

    2、学生同桌互说互摆。

    3、学生到讲台上演示。

    (五)学习20的组成。

    1、现在来学习小棒的数量,想一想20该怎么摆呢?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说交流结果。十个一捆,刚好有两捆,一捆是1个十,两捆是两个十。两个十是20。(板书:2个十是20)

    (六)生活中的运用。

    课件展示生活常见的物体(铅笔10支捆成一捆、小球10个装一盒、书10本装成一包),体现计数单位“十”的优越性。

    (七)11-20的数序。

    1、墨水瓶打翻的声音引入直尺图,上面被墨水印迹遮住了几个数字。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哪些数字被遮住了吗?

    师:好,直尺上的数完整了,我们一起按顺序数一数吧!

    (正着数再倒着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从8数到16)

    师:真棒,老师现在截取了一段,能回答小精灵的问题吗?

    比12多1的数是几?

    和18相邻的数是几?

    10和12中间的数是几?

    15在几和几的中间?

    师:同学们真厉害!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活动拓展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非常认真,咱们来玩个游戏放松一下吧!

    游戏名字:竞选运动员。

    规则:参选运动员在讲台上站一排,拿着号码牌,一一介绍自己,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排。(如:我是13,1个十和3个一组成)说对了下面同学就鼓掌,竞选成功,说错了就竞选失败。

    四、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1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2)(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

    (3)16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4)与19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五、全课总结

    1、谁来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3、还有什么问题?

    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使学生知道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道理,并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用数学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道理,并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11~20各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11~20各数的组成,由以“一”为计数单位,到以“十”和“一”为计数单位的连用,是学生认知上的飞跃,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道理。

    三、教学用具:课件、小棒等。

    四、教学过程

    (一)借助生活,引出新知

    1、学生数出自己开学以来获得“红花”的数量。

    2、指名汇报,教师利用板书简单记录学生汇报的数(9,18,12,20……)。

    3、揭示课题。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10大的数,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数。

    (二)探索新知

    1、【电脑出示教科书P73的主题图】

    教师:图上哪些物体的数量比10多?小棒有多少根呢?

    让学生随着电脑演示,一根一根地数。

    问:如果10根分一堆,这20根小棒可以分几堆?(两堆)把每一堆捆成一捆,这20根小棒可以捆成几捆?每一捆就是一个十,捆成2捆,就是几个十?一捆里有几根小棒?(10根)。

    10根就捆一捆,说明一捆就是一个十,一捆里有10根小棒。一个十就是10各一,10个一就是一个十。

    20里面有几个十?

    老师说出(111520),学生用小棒表示,同桌互相说说所摆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数的组成

    手摆小棒

    每个学生摆出10根小棒,再把10根捆成一捆,最后再摆出1根。

    问:1捆小棒表示什么?1根呢?现在桌上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你知道桌上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吗?

    教师: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全班齐读:“11”。

    1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捆小棒表示几个几?2个十是多少?

    教师:2个十是20,左边的“2”表示2个十,右边一个1也没有,就写0,这个数读作二十。全班齐读:20。

    拍手歌。

    1个十,1个一,合起来是11;1个十,2个一,合起来是12;

    1个十,3个一,合起来是13;1个十,4个一,合起来是14;

    1个十,5个一,合起来是15;……2个十,0个一,合起来是20。

    提问:1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电脑出示直尺图

    (1)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

    ①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从右往左,数越来越小。

    ②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相差1。

    (2)出示直尺11~20的刻度,让学生帮助11~20各数找到相应的位置。

    (3)从小到大读一读0到20之间各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4)10后面的一个数是多少?

    15前面的一个数是多少?

    13比15大还是小?

    14和16中间的一个数是几?

    比10大又比15小的数是哪几个?

    4、出示计数器

    (1)分清个位和十位

    出示个位1个珠子,十位1个珠子,问:用数怎么表示?是多少?

    出示个位6个珠子,十位1个珠子,问:用数怎么表示?是多少?

    出示个位没有珠子,十位2个珠子,问:用数怎么表示?是多少?

    (2)小结: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有1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在个位上写几。

    5、教学十几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2,再在个位添上3颗珠子,让学生根据拨珠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2+3=

    学生正确说出这道题的结果并不难,但要清楚说明算理,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

    ①谁知道12+3等于多少?

    ②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12是1个十和2个一,3是3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和5个一,所以得15。或用个位上的2和3相加,再加十位上的1,也得15。)教师说明,第一种想法是道理,第二种想法是算法,口算时怎么想都可以。

    请你们试着算一算17-4=□。同学间相互说说怎样想的?(从1个十和7个一中去掉4个一,还剩1个十和3个一,也就是13,所以17-4=13。)

    6、学习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在12+3=15这个算式中,我们把加号前的12和加号后面的3都叫加数,等号后面的得数15叫和。在17-4=13这个算式中,我们把减号前面的17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4叫减数,等号后面的得数13叫差。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如下:

    小结:这节课学习的十几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口算时,可以用数的组成来进行计算,也可以用个位上的数相加减进行计算。

    (三)实践应用

    1、基础应用

    (1)数数

    学生独立数出教材第73页“主题图”中不同学具的个数。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按要求数数

    同桌互相检查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第2题。

    (3)按要求读数

    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第3题。

    2、巩固延伸

    (1)比比谁的卡片举得快

    学生拿出写有0~20各数的数字卡片,教师或学生依次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出答案后将相应数字卡片举起来,速度快且正确者获胜。

    ①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什么?

    ②在16和19之间的数有哪些?15前面的数是什么?

    ③学生像老师一样提问,学生按要求举数字卡片。

    (2)向生活延伸

    说一说在实际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11~20各数。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了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和相关的加减法。数学问题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课后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用11—20各数说一句话,通过进行有关数的表述,来加深同学们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同学们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

    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七夕 爱情 伤怀 励志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