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实用范文 时间:2025-03-22 12:06:01 热度:416℃

    作者:眉眼如画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仅...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2

    1、岩石圈的结构: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都是由岩石组成。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环节名称: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4、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撞,大陆——大陆:山脉

    大陆——大洋:大陆上形成山脉或岛屿,大洋处形成海沟。

    板块张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地中海逐渐缩小)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东亚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落基山: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6、概念辨析: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

    地貌、地表形态:山岭、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峡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沟谷发育

    流水沉积: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疆魔鬼城

    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成因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3

    1、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

    ①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②时间利用效率高;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

    ①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

    ②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

    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

    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商品率率高。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4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5

    1、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xx)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6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7

    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8

    知识摘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地球内部

    1、地壳

    (1)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9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4、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0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七夕 爱情 伤怀 励志
    ADADAD
    热门栏目